一、高适《别董大・其一》
千里黄云白日曛,北风吹雁雪纷纷。
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?
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 “边塞诗派” 代表高适,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六年(747 年)。
当时 42 岁的高适仍处于 “混迹梁宋,耕钓为生” 的漫游时期,偶遇著名琴师董庭兰(即 “董大”,盛唐顶尖琵琶演奏家)。
彼时董庭兰因宫廷权贵更迭失势,被迫离开长安,高适在睢阳(今河南商丘)为他践行,写下这首送别诗。
与多数送别诗的 “伤感基调” 不同,这首诗以 “豪迈劝勉” 独树一帜。
诗最早收录于《高常侍集》,后被《全唐诗》收录。
清代刘熙载《艺概》盛赞其 “语壮而意温,节短而韵长”,尤其 “天下谁人不识君” 一句,被评 “一扫送别诗的悲戚,尽显盛唐文人的坦荡风骨”。
展开剩余86%董庭兰虽当时落魄,但 “琴艺冠绝天下”,高适此句既是对友人的宽慰,也是对其才华的笃定。
后来董庭兰果然受宰相房琯赏识,重回艺术中心,印证了诗中的 “预言”。
白话翻译
千里黄云遮蔽天空,太阳也显得昏暗;
北风呼啸,大雁南飞,大雪纷纷扬扬落下。
别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心朋友,普天之下,谁不认识您这样有才华的人呢?
一帧 “边塞送别速写”,每句都藏着 “冷” 与 “暖” 的碰撞。
首句 “千里黄云白日曛” 的 “曛” 字太妙 —— 不是 “晴” 或 “阴”,是黄沙遮日的 “昏暗”,瞬间把塞北的苍凉拉满;
“北风吹雁雪纷纷” 的 “吹” 与 “纷纷”,写尽环境的严酷 —— 北风像刀子割脸,大雪下得没个停,连大雁都要往南飞,可就在这样的 “冷景” 里,高适却偏说 “莫愁”,反差感一下子就出来了。
后两句 “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” 是全诗的 “魂”。
“莫愁” 二字像拍在友人肩上的手,不是 “假意安慰”,是 “真心笃定”—— 高适知道董庭兰的琴艺有多厉害,就算暂时落魄,也早晚会被人赏识;
“天下谁人不识君” 的反问,不是 “吹牛”,是 “底气”,像我们朋友失业时,拍着他的肩说 “以你的本事,还怕找不到好工作”,坦荡又有力量。
整首诗没有一句 “舍不得你走”,却把 “友情” 写得比雪还干净 —— 不是 “哭哭啼啼的挽留”,是 “放手让你闯,我信你能行” 的信任,这种 “江湖气的温柔”,比任何缠绵的送别都动人。
高适的 “塞北劝友”
写这首诗时,高适和董庭兰在睢阳的小酒馆里围炉而坐。
窗外大雪下得正紧,酒馆里的客人都裹紧了衣服,董庭兰捧着酒杯叹气:“我弹了一辈子琴,现在却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。”
高适看着他手里磨得发亮的琵琶,想起自己听过他弹《胡笳十八拍》—— 那琴声能让铁石心肠的人落泪,怎么会没人识货?
他拿起酒壶,给董庭兰满上:“你怕什么?你的琴艺,全天下懂音乐的人谁没听过?就算现在遇点坎,早晚有人抢着请你!”
董庭兰听着这话,眼睛一下子亮了。
高适趁着酒劲,拿起笔在酒馆的墙上写下这首诗,没写 “保重”“再见”,只写眼前的雪、心里的信,却让董庭兰揣着这股劲,重新上路了。
后来高适在《蓟门行五首》里写 “一身从远使,万里向安西”,可见他对 “江湖闯荡” 的理解,从来都是 “不怕前路远,就怕没底气”。
二、李清照《醉花阴・薄雾浓云愁永昼》
薄雾浓云愁永昼,瑞脑销金兽。
佳节又重阳,玉枕纱厨,半夜凉初透。
东篱把酒黄昏后,有暗香盈袖。
莫道不销魂,帘卷西风,人比黄花瘦。
这首词的作者是南宋 “千古第一才女” 李清照,创作于宋徽宗大观二年(1108 年),当时 25 岁的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结婚已 5 年。
赵明诚因担任 “莱州司户参军”,需独自赴任(宋代官员任职初期多不携家眷),李清照独居青州(今山东青州)“归来堂”,恰逢重阳佳节,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词,后寄给赵明诚。
词最早收录于《漱玉词》,清代陈廷焯《白雨斋词话》评价其 “以浅语写深愁,以瘦菊喻相思,千古无第二人”,尤其 “人比黄花瘦” 一句,被评 “把女子的相思写得入骨,一字一叹,字字含泪”。
赵明诚收到词后,竟 “闭门谢客,废寝忘食” 写了 50 首同题词,混进李清照的作品里请友人评判。
结果友人说 “只有‘人比黄花瘦’三句最妙”,成了词坛趣闻。
白话翻译
薄雾浓云笼罩着漫长的白天,香炉里的瑞脑香(一种名贵熏香)在兽形铜炉中慢慢燃烧殆尽。
又到了重阳佳节,我躺在铺着玉枕的纱帐里,半夜里,凉气浸透了床榻。
黄昏后,我在东篱下(化用陶渊明 “采菊东篱下”)举杯饮酒,菊花的幽香沾满了衣袖。
别说这不让人伤神,当西风卷起窗帘时,我(的身形)比园中的黄菊还要消瘦。
一篇 “重阳相思日记”,每句都藏着 “细” 与 “痴” 的温柔。
首句 “薄雾浓云愁永昼” 的 “永昼” 太戳心 —— 不是 “白天长”,是 “因思念而觉得白天格外漫长”,像我们等爱人回家时,看钟表走得比蜗牛还慢;
“瑞脑销金兽” 的 “销” 字,写香慢慢烧完,时间一点点流逝,可思念却一点没减。
“佳节又重阳” 的 “又” 字,藏着 “年年重阳,今年独过” 的委屈;
“玉枕纱厨,半夜凉初透” 的 “凉”,不是 “天气凉”,是 “心里凉”—— 玉枕本是贵重之物,可没人一起暖床,再贵也觉得冰;半夜醒来摸不到爱人的手,凉气从骨头缝里冒出来,这种 “细节里的孤独”,比直白说 “我想你” 更戳人。
后两句 “东篱把酒黄昏后,有暗香盈袖” 是 “景与情的交融”。
“东篱” 化用陶渊明的典故,本是 “闲适” 的象征,可李清照 “把酒” 却不是 “赏菊”,是 “借酒消愁”;
“暗香盈袖” 的 “香”,是菊香,也是 “思念的味道”,绕着袖子散不去,像爱人留下的香水味,越闻越想。
结尾 “人比黄花瘦” 的 “瘦”,不是 “减肥瘦”,是 “相思熬得瘦”,黄菊本就纤细,可她比菊还瘦,把 “思念的苦” 写得又美又让人心疼。
李清照的 “重阳寄情”
写这首词时,李清照在青州的 “归来堂” 已独居三个月。
重阳节前,她就亲手种了一院子菊花,想等赵明诚回来一起赏,可直到节日当天,也只收到丈夫 “公务繁忙,暂不能归” 的书信。
黄昏时,她摘了把菊花插在瓶里,又温了壶酒,坐在院子里。
西风一吹,菊香飘满袖子,可身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。
她想起以前和赵明诚一起猜书赌茶的日子 —— 那时也是重阳,两人围着炉子,他说 “这菊比去年艳”,她说 “你比去年胖”,笑声能掀翻屋顶。
可现在,只有菊花陪着她。
酒喝到半醉,她拿起笔,把 “白天的长”“半夜的凉”“菊香的绕”“自己的瘦” 全写下来,封进信里寄给赵明诚。
后来赵明诚收到信,又感动又愧疚,连着写了几十首词想 “比下去”,结果还是输了。
因为李清照的词里,全是 “过日子的真相思”,不是 “装出来的愁”。
三
高适 “天下谁人不识君” 的塞北豪迈,藏着对友人的信任与坦荡;李清照 “人比黄花瘦” 的重阳相思,装着对爱人的牵挂与温柔。
有 “江湖闯荡的热血”,也有 “儿女情长的细腻”。
你有没有过 “像高适一样鼓励朋友” 的时刻配资之家网,或者 “像李清照一样思念某人” 的瞬间?
发布于:广东省同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